查看原文
其他

照片中的飞虎队士兵与小女孩竟然能在70年后重逢!

2018-01-28 汉中 为国者


酷爱摄影的飞虎队测绘师艾伦拉森在工作之余,一有空就用他的两部柯达相机拍照,他父母从美国寄来彩色胶片。他对中国老百姓有着难忘而美好的印象,记录了大量抗战后期中国的风土人情。


在昆明工作时,包括艾伦拉森在内的地图组成员和附近的农民逐渐熟悉起来,村民对这些美国大兵非常友善。


棒棒糖女孩,你在哪里?


手拿棒棒糖的云南女孩,身上的迷你军装是美国大兵送的“谢礼”。  艾伦�拉森 摄


艾伦拉森回忆道,有户人家的小女孩一直帮助他们,他们想为女孩仿制一套小号的军装以示谢意,并征得了女孩家人的同意:“我们把服装做好后送给了小女孩,并在一个好天气里为她拍了一张拿着棒棒糖的照片。”


艾伦拉森在给自己的母亲信中说到了这个小女孩和家人,拉森母亲回信说已经寄了一个玩具娃娃,准备送给这个女孩。


然而,在玩具娃娃寄到之前,艾伦拉森所在部队总部已经迁到了重庆的白市驿,“等我收到这个玩具娃娃,我该把它送给谁呢? ”


艾伦与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合影,这位幸运的女孩有个可爱的名字——“豆豆”。 


在收到洋娃娃之后,战时状况复杂,艾伦拉森很难再把洋娃娃送给“棒棒糖女孩”。后来,拉森和战友听说空军总部附属医院的一个护士有个可爱的女儿,就联系到那个护士,然后把洋娃娃送给了她的女儿豆豆。


正是这张照片,引出一段跨越七十载的“重逢”。


2014年10月,王智与拉森在美国奥斯汀重逢,庆祝拉森90岁的生日。


2010年4月,拉森在中国拍摄的影集《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出版,他在接受重庆媒体采访时提出,希望能找到照片中的中国女孩豆豆。


几年后,拉森意外地收到了豆豆的来信,此时的豆豆已年过七旬,真名叫做王智,因其二哥在影集中看到照片后认出儿时的妹妹。


在中国女孩豆豆与飞虎队老兵重复的感动之余,我们仍然抱有希望:


棒棒糖女孩,你在哪里?



两参老兵现在的

岁数有多大?



老兵不死 只缺一枚勋章!为建国以来

执行作战和重大任务官兵授勋刻不容缓!


“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


1944年9月1日,20岁的新兵艾伦拉森(H. Allen Larsen)随着部队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抵达昆明空军基地,开始了他在“飞虎队”的航空测绘工作。


拉森与P-40战斗机合影     约翰弗罗曼 摄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这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空军部队于1941年成立,1942年解散后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组成了驻华航空特遣队。


真正的飞虎队只在中国存在不到一年,但中国军民依然习惯将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第十四航空队称为飞虎队。


在中国空军消耗殆尽之时,“飞虎队”与日军争夺制空权,开辟驼峰航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虎穴”(Tiger Den)是给住在昆明空军基地三号宿舍的中队成员观看训练影片和电影的地方。  艾伦拉森 摄


1944年来到中国的拉森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带着一份对东方大陆的好奇,在这片他们为之而战的土地上用生动的彩色影像记录下了数百幅抗战后期和胜利后普通百姓的日常光景。


测绘摄影师威廉迪柏坐在机场工地的碾子上,正望着起降的飞机。  艾伦拉森 摄 


艾伦拉森对中国老百姓有着难忘而美好的印象,记录了大量抗战后期中国的风土人情。通过拉森的照片可以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语言不通的美国士兵和中国百姓在田间地头成为朋友,中国军民帮助美军修筑跑道、运送物资,也可以看到黑白照片所无法体现的中国大地壮美河山。


艾伦拉森与一名中国空军技师在一架缴获后被翻新的日军战机上。(威廉•迪柏 摄)


在离基地不远的杭州火车站,美军士兵在站台上饶有兴趣地与一位卖干果的妇女讲价,打算在乘火车去往上海前买一些零食。  艾伦拉森 摄


昆明老城城门内的市集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滇池是当时昆明当地人和美军士兵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的最佳场所。在著名的大观园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木制宝塔大观楼,成为滇池的一景。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拉森与战友乘坐小舢板穿过滇池到另一边的山上游览,那里有许多佛寺。图为船娘和她的女儿。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在滇池附近的公园里,餐饮店和小贩比比皆是。他们在小屋里营业,在诱人的美食旁放着黑板,上面是用粉笔写的菜单。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昆明市内的一个花轿。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两名男子正在来回锯一棵大原木。  艾伦拉森 摄(昆明:1944年9月1日~1945年8月6日)


这是一幕令艾伦及其伙伴叹为观止的场景。这两个男人来回锯一棵大原木,为昆明正在建造的房子提供木板。当时,战争导致民用资源极其匮乏,更谈不上锯木机械装备了。巨木的底部用连接在一起的木棍固定,没有使用任何金属紧固件。他们所表现出的技巧和力量令美国大兵惊讶。战争结束后,艾伦给他的叔公看了这幅照片,他是美国东北部一个伐木场的老伐木工,也对照片中的人表现出惊讶和敬佩。


战争结束了,在中国的美国士兵欣喜地穿上干净的夹克,戴上白色的围巾,摆出姿势照相。(艾伦•拉森 摄)


重庆街景。在庆祝抗战胜利的街头装饰背景衬托下,一个黄标车夫在等待客人,座位上方搭了遮棚以阻挡炽热的太阳光。(艾伦  拉森摄于重庆1945年8月6日~1945年10月6日)


在重庆街上,一个年轻的美国军人正在看一个饭店的招牌。这名军人是艾伦美国学生时代的朋友,战时与中国军人共事。他的工作是训练军人如何将军火装备载在马匹上和驴子上,翻阅崎岖不平的山丘,运到前线。(艾伦  拉森 摄于重庆1945年8月6日~1945年10月6日)


在营房外的艾伦(右)和他的战友。拉森的裤袋里塞满了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战争结束时这些纸币已严重贬值。(摄于重庆1945年8月6日~1945年10月6日)


美国军人迪柏与一位中国农民在田地里检查收获的小麦。 (艾伦拉森 摄于成都  1945年10月5日~1945年10月18日) 


在田间歇息吃饭的农民一家人。杭州地区的乡村引起我和几个战友的极大兴趣。在机场附近田野里耕作是当地的主要活动,1945年秋天温和的天气最益于各种农场的好收成。农民们及其家人打着手势友好地接待我们,并且乐意让我们拍照。(艾伦拉森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一位老妇人正在晒谷(艾伦•拉森 摄)


中国军队在杭州基地附近进行训练。 (艾伦拉森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为我们运送衣服的女孩,你在哪里?


美军在杭州的军旅生活稍许轻松一点,我们住在曾经是仓库的建筑内。当地的百姓为美军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如这个年轻女孩正在军营附近帮艾伦运送一袋要洗的衣服。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可爱的女孩,你在哪里?


杭州营区里美军士兵和中国女孩合影(威廉•迪柏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拉森一行人租了一艘小船游览西湖,照片中的妇女是这次游览的导游。 (艾伦拉森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当地全手工的农作物收割和筛谷操作使这些美国大兵印象深刻,右图的男孩面带丰收喜悦。(艾伦拉森 摄于杭州:1945年10月18日~1945年12月4日)


1945年末,外滩宏大建筑物和繁忙的水陆贸易吸引了飞虎队的士兵们,一些大楼上飘扬着英国国旗。拉森表示,“自从离开美国后我们没见过如此高大的商业建筑”。(艾伦拉森 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飞虎队的科吉斯中士在国际饭店顶上眺望上海的城市面貌。队员们获得特许登上当时上海的摩天大楼——国际饭店。(艾伦拉森 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飞虎队士兵得到特许有机会,在国际饭店顶上眺望上海全貌,感受这座城市的博大。(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有轨电车在战时及战后的许多年里一直行驶在南京东路上,其模样同美国、欧洲及印度的一些城市里的电车一样。街边那张巨型广告画,上面分别是中国、苏联、英国和美国的旗帜,以及“庆祝抗战胜利,庆祝世界和平”的标语。(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在1945年,除了电车和军用车辆以外,其他车辆除横穿外是不允许在南京东路上行驶的。黄包车在穿着制服的警察注视下穿越马路……这一刻,他和一个士兵好奇地望着摄影师。这一幕发生在1945年11月,永安百货公司大楼附近。(艾伦拉森 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苏州河畔打麻将的市民。(艾伦拉森 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苏州河畔剃头师傅在为客人洗头。(艾伦拉森 摄于上海:1945年12月4日~1945年12月15日)


70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艾伦拉森来到北京,他将以二战老兵的身份观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耄耋之年的艾伦拉森来到北京

接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定于2015年9月2日上午11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第六场记者会,请美国飞虎队员泰德史蒂文斯遗孀凯瑟琳史蒂文斯,美国飞虎队员艾伦拉森,苏军著名统帅崔可夫元帅之孙尼弗崔可夫,抗战期间法国友人贝熙业之子让-路易贝熙业和日本籍八路军老战士筒井重雄之子筒井健史介绍对抗战的认识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艾伦拉森:我今天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新闻发布会。中美两国在二战期间所结下的同盟关系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我个人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初的这段经历。我在71年前的昨天来到了中国,当时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抗击敌人的斗争。当时我来到中国,说实话也感到有些意外,当时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我们接下来将承担怎样的使命。我今天还是非常高兴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回答大家的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当初的经历。


新闻周刊记者:请问拉森先生,您过去是一位“飞虎队”的成员,您刚才开场白当中讲到二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同盟关系非常重要。二战期间中国是美国的盟友,日本是盟国的敌人。现在您又回到北京,您也肯定注意到现在的情况有了改变,日本成了美国的盟友,中国对美国来说既不是敌人,也称不上盟友,且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竞争甚至是紧张的关系。作为一名二战的老兵,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历史变化的,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着手进一步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


艾伦拉森: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大,如果要回答的话,我可能想多说一点,利用一个小故事来跟你解释。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开始我们的飞行小队驻扎在昆明,在二战的最后阶段,我们转移到当时中国陪都重庆附近一个新的地方。转移前我让在美国的母亲寄一个洋娃娃到昆明来,因为当时我觉得中国这边可能有谁想要一个美国来的洋娃娃,后来我又问昆明那边洋娃娃有没有寄过来。我联系了在昆明的医院,跟我联系上的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的母亲在医院当护士。找到这个小女孩之后,我觉得把这个洋娃娃送给她算了,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叫豆豆。一年前我又和她见面了,她到美国探亲,她女儿在美国,她带着丈夫一起到美国,我又和她见了面,而且正好赶上我90岁生日。当时有很多人在场,我和他们一起分享了我的这段经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例子,可以向大家展示在战争最后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怎样展开交流和互动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回答您的问题。


路透社记者:我是来自路透社的记者,我的问题也是问凯瑟琳史蒂文斯女士和艾伦拉森先生,最近看到在美方有些官员,包括来自海军的官员,他们发表的观点是说这次中方即将举行的70周年的阅兵式对于地区的稳定来说贡献不大,他们觉得中方这次阅兵的目的不仅仅是纪念战争的结束,而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向人们展示中国的一些高新尖端武器。您觉得在和平年代举行这样的阅兵,主要是为了纪念战争的结束吗?


艾伦拉森:我觉得通过阅兵仪式来纪念这场战争的结束,特别是像纪念二战这样重大事件的结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阅兵可以让人们重新记起并且不会忘记那些参与了战争的人,他们的家属和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我现在是一名老兵,我清楚地记得我以前在美国,在我的家乡也参加了很多纪念活动,也参观过很多战争纪念场所。我还记得在我们那里,有纪念南北战争时期老兵的活动,当时老兵都一起参加,向当时美国的南北双方同时敬礼,表达他们的敬意。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样的阅兵仪式来展示我们对于战争的铭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